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放马山寻古

时间:2023-10-08 17:11     来源:荆门文学     作者:马俊芳    点击:

放马山位于钟祥胡集镇西南方,山体面积约2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326米。它为何叫放马山呢?历史上有这样两个传说。

传说之一:三国时期,胡集镇南有座交通驿站,叫丽阳驿,为荆襄古道荆门段的一个驿站,现为胡集镇丽阳村民委员会驻地。因驿站的马匹四处放养,经常毁坏庄稼,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因此,联名上书皇上:“四蹄如夯,打滚如场,齿去禾米,百姓遭殃。”皇上看了奏折立刻派官员下来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后,就把驿站西南方的一座丽阳山划为马匹放养之地,后来,丽阳山便易名为放马山了。

传说之二:三国时期,关羽曾在此追击曹军,救下了不少被曹军奴役的老百姓。一日,关羽正带着赤兔马在这个绿荫覆盖的丽阳山上放马,附近的老百姓纷纷提着礼物前来拜谢。面对大家的好意,关羽一再推辞,始终没有接受礼物。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杀身亡,但他在丽阳山上放马的情景时常浮现在人们眼前。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关羽,就将他放马的丽阳山改为了放马山。

时值仲春时节,我们站立在放马山工业园主干道上望不远处的放马山,只见山峰凸起,像个饱满的乳房。山上树木苍翠,山腰和山脚下是一块块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此时,正是油菜花盛开时节,金黄的花朵绽放于山坡,像铺上了一块块金色地毯。青绿的小麦地、野花和野草夹杂其间,与油菜地织成了一幅斑斓的油画。时而有一群山鸟出没山腰,它们欢快地叫着,追逐着,轻灵的身影在空中翻腾着,不一会,又你追我赶地盘旋于山顶去了。还未走近放马山,一阵油菜花的芬芳迎面扑来,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泥土的气息。走近细看,只见山上杂树众多,有些根本叫不出名字,更多的是石头。

放马山磷矿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储量大,品味高。新中国建立后,这里兴办了国有企业放马山磷矿,以磷矿石开采和销售为主业,属全国29家重点化学矿山之一,199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2004年,企业通过改制更名为放马山中磷矿业有限公司。我对该公司了解甚少,只知它和荆襄磷矿一样,起初都是蛮荒之地,后经人们披荆斩棘,开山采矿,才建设了美丽、富饶的家园。

    放马山中磷矿业有限公司位于放马山脚下的放马山工业园内,工业园面积虽不算大,但学校、医院、食堂、工厂、影剧院等应有尽有,和当初的荆襄磷矿一样,像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与荆襄磷矿不同的是,在放马山陷入低谷时,放马山人选择了坚守,在公司董事长陈华老总的带领下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制。2016年,该公司又与湖北洋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创了新项目——莲花山采矿项目,属公司新时期重大投资项目。矿区除磷矿石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其氧化镁含量为20%,氧化钙含量为35%,氧化硅含量为30%,属一级品。放马山人靠执着坚守、开拓创新,换来了新的辉煌,真是可喜可贺!

听说放马山工业园内建有一座水上公园,传说与三国蜀汉名将关羽有点瓜葛,我却孤陋寡闻不知此园,此行定要好好拜谒一番。
 

从放马山工业园大门入,沿主干道前行约三百米,便到了一处雅致之地。只见一道朱红色的仿古围墙蜿蜒起伏着,像长龙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靠近北边的围墙开了一道拱门,上有行书“雅苑”二字。从雅苑入,左边有一棵高大的古树,全身深褐色,枝条繁密、盘曲着向天空伸展,宛如一幅巨大的黑白装饰画。我很奇怪,这个季节,它居然还没滋生一片新叶,不知是何树?雅苑拱门正前方是一个“三间四柱”的冲天式牌坊,灰白色、高大气派,上面写着“放马山游园”五个大字,行云流水一般。石柱上刻有祥云、花朵等图案,古色古香。牌坊临水,右侧岸垂柳依依,丝丝新绿随风摇曳,倒影投于一池明丽的春水之中,让池水看上去显得更加澄澈、青绿。微风拂过,牌坊、树影在波光中轻轻荡漾,有了些朦胧的意味,我想这便是水上公园吧。

顺左边的水泥路慢行百米远,一座九曲桥蜿蜒于水面之上。行至中间,九曲桥上出现一个凉亭,由四根朱红柱子支撑,土黄的琉璃瓦做成的四角飞檐下是朱红的雕花亭楣,古朴而雅致。亭内有座椅,老人们喜欢坐在凉亭的石凳上拉家常,小孩子们喜欢在亭内嬉戏、玩耍,这凉亭成了放马山人的休闲娱乐之所。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放马凉亭”?传闻当年关羽在放马山放养赤兔马时(也说“放马南山”,因放马山位于胡集镇南),曾在此小憩,因此有“放马凉亭”之说。不过,这传闻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想出,关羽以前小憩的凉亭估计也只是一个简陋的草棚而已。沿着曲折的桥面前行至西南处,出现一道蜿蜒的长廊,均是朱红琉璃瓦盖顶,朱红圆柱支撑,亭楣处除了木格雕花,最吸引人的则是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彩绘。有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吕布戏貂蝉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衣衫色彩鲜明,让人流连忘返。长廊处也有几个凉亭,有高有低,错落有致,也是一律朱红圆柱支撑,朱红琉璃瓦盖顶。若是夏夜,漫步在长廊上,嗅池中荷花清香,听蛙鸣阵阵,定是另一番美景。

走过九曲桥,踏上一道石阶,进入一个院门,便是放马山中磷矿业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它倚水而建,一律青瓦白墙、飞檐翘角,为徽派建筑风格,与古朴的公园浑然一体。办公楼下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园内有几个花形水池,池中有一块高大的浅红色矿石,上书“中磷矿业”几个红色大字。池水清澈见底,底下鹅卵石明晰可见。有鱼儿在水中闲逛,悠然自得的样子。水池一端筑有一个黑色高台,高台一侧刻有黄色字迹,写着“放马山建矿四十周年”等字样。高台上是一个绿锈斑斑的铜鼎,镌刻着一些古代图案。进公司会议室,在西南角也出现了一个鼎,也是黑色高台为底座,底座台边上刻有“鼎盛千秋”几个隶书大字,底座前侧刻着介绍“鼎文化”的字迹。一个铜鼎置于高台之上,镌有祥云、花朵等对称图案,比园内的那个鼎还要高大、气派,雕刻也更精美。

 

出办公大楼院门,西南方出现一座石桥,桥身为拱形,造型优美。桥栏望柱上均镌着祥云图案,桥栏杆上则雕刻着上古神兽——“火麒麟”戏珠图。火麒麟一律狮头、鹿角、虎眼、麋身、牛尾,造型简洁、苍劲有力。火麒麟寓意吉祥与兴旺,这也是放马山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放马山与胡集街之间有个丽阳遗址(古称浰阳),北距胡家集2.5公里,始于汉朝,距今已有2223年,现为胡集镇丽阳村民委员会驻地。它位于胡集丽阳村,以丽阳村老村部(盘龙武校)为中心,东北到冲田,南至丽阳桥,西与207国道为界,面积约四万平米。1982年,湖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该遗址,于同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地西汉时称浰阳,属鄀县,东晋属乐乡县(今双河乐乡关),后并入长林县。宋代朝廷至清政府都在此设立驿站与驿司衙门,专门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故称浰阳驿。至明代时,浰阳驿改名为丽阳驿。

民国《钟祥县志》有记载:“清置驿凡四,曰石城,曰丰乐,曰郢东,曰丽阳……丽阳则马七十五匹,马夫三十七名半,兽医二名,排夫一百名,以当滇黔孔道,文报络绎较石城丰乐郢东尤为衝繁也”。也就是说清朝时期,钟祥境内曾设有四个驿站,丽阳驿是其中之一,有快马75匹,马夫37名,兽医2人,驿卒100名,是一个繁华之所。只是,这《钟祥县志》里说的马夫有三十七名半,为何会有半个人?我想一定是有个马夫成家生子,他的年纪尚小的儿子偶尔也帮忙喂养喂养马匹,因此才有这半个人之说。

此时,循着遗址踏着灰色水泥路前行,两旁大多是农家和菜地。我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古老而繁盛的驿站,着古装的人们正在集市上相互交易货物,人络绎不绝。突然驿道上黄尘滚滚,有马匹飞奔而来,是一个驿卒风尘仆仆地传递紧急公文来了。他面庞黝黑,身体结实,一边骑马飞奔一边高呼:“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路上人群见了慌忙让道。马尚未立住脚,这驿卒便从马背上翻身而下,来不及喘口气就奔进驿司衙门:“报告,紧急公文……”在唐朝,有明文规定,如果耽误紧急军事文书的传递,是要掉脑袋的,因此每个驿卒都不敢马虎。

古时的丽阳驿山清水秀,历代文人墨客曾对它赞赏有加。宋朝时,苏轼遭到朝廷谪贬,拿着朝廷的调令和路引,与家人出汴京、随商车、走官道、住驿站,共赴黄州。在途经丽阳时,苏居士被其初春景色所吸引,于是放下行囊,走到浰水桥边,洗净全身污垢,顿觉神清气爽,然后回到馆舍,用半个时辰蘸墨成诗,留下了《浰阳早发》的诗篇:“富贵本先定,世人自荣枯。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人生重意气,出处夫岂徒。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明代诗人边贡路过这里也挥笔写道:“驱马丽阳界,荆门途不赊。平田飞野雉,积水乱鸣蛙。日下西山暝,江悬北斗斜。荒村逢故老,停盖问桑麻。”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胡集镇,居然有苏东坡等名人曾流连于此,并写下著名的诗篇,这也是我近年来才知晓的事情。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近的。封建君主都是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的目的。

 

 

听说丽阳驿西建有一座三孔古桥,位于胡集镇南4千米处,始建于明朝,系古代驿站线路桥。我们便沿着道路前行,去寻找丽阳古桥。

史料记载,脚下的这一段路为荆襄古道,是207国道前身,是从荆州城至襄阳城的交通要道,史称“荆襄古道”或“荆襄驿道”,在荆门境内长达130千米,胡集境内有20千米(现仅存胡家集到放马山路段)。荆襄古道连接着鄂西北的襄阳、鄂中的荆门、鄂中南的荆州,串联起了长江中游平原、汉江中游平原两大平原。荆襄古道关隘众多,驿站林立,为政治、军事、经济之要道,经历了诸多历史风云,世事变迁,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说到古道,我不禁想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古代的丽阳村是一个山水清丽的地方,有清澈的浰水河,有古朴端庄的丽阳桥,也有老式的民居和朴实的村民。我想一定也有漂泊他乡的游子骑着瘦瘦的马匹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内心溢着浓浓的乡愁吧。

荆襄古道的主人,应该属于生活在鄂西及江汉地区的原始先民。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期,这里沿袭着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一脉相承的史前文化,其族属就是炎帝神农氏部落或者三苗、楚蛮、杨越部落。最初的古道应该只是这些原始部落先民们在狩猎、农耕、串门时踩出的一小段一小段的羊肠小道。尔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走出了本地的原始小路,在与北方尧、舜、禹及诸华夏部族的接触、交往和冲突中,打通了南北之间的早期道路。此时,站立在荆襄古道上,回望历史深处,我仿佛看到先民们穿着破旧的粗布衣,赤着脚,拿着最原始的工具在披荆斩棘。途中,他们会遇到毒蛇猛兽,也会遇到与其他部落间的争地盘之战。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拿着手工制作的弓箭、刀叉等拼死搏斗。有的被填进野兽的肚皮;有的倒在了古道上,鲜血染红了这条悠悠古道;也有的顽强地活了下来,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不一会,我们便来到了丽阳村七组,看到了一座古朴、沧桑的石桥静卧于原野之中,它便是丽阳古桥。陪伴它的是流淌的清波,萋萋荒草,还有207国道上的丽阳新桥。古桥为青石结构,长17米,宽6米,是一座结实而宽阔的三孔石桥,也属荆襄古道线段之中。南边中间桥孔上刻有一个龙头形象,眼睛、胡须、龙角依稀可见。听村里人说,龙头下面应该是一个乌龟的雕刻,随着岁月的洪流,早已看不清模样了。在第二个桥孔与第三个桥孔之间的石墩上还嵌有一块青石碑,上面凸刻着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人物图像,可惜人物形象早已模糊不清。我想,这座古桥上肯定也留下了许多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故事。

荆襄古道不仅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国道(官道)之一,还是一条著名的文化古道,也是南北方最主要的陆路通道。古道沿途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及关公文化的中心区,是南方文明、长江文明、江汉文明的核心地区。

行走在荆襄古道上,我恍如穿越到三国时期。那时正是三国鼎立,战争频发的年代,诸多三国英雄在这条古道上挥洒壮志豪情,有喜悦,有辛酸,也有悲壮。我似乎看见曹军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此道上,关羽手执青龙偃月刀,身穿战袍,骑着赤兔马在追击曹军,救着当地老百姓……立在这座古桥上,我好似听到了呐喊声声、战马嘶鸣,眼前晃动着刀光剑影,闻到了历史深处散发出来的血的气息。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