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荆门得名的考证

时间:2014-03-18 10:32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李柏武    点击:

        “荆门”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始于唐朝,即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其后虽然区划范围、行政职级经常调整变化,但“荆门”之名延续一千多年至今始终未改。许多古籍地志记载的荆门建县时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其实是荆门复县的年代。这在现存的刘禹锡《复荆门县记》中有明确记载。而清乾隆版《荆门州志》称荆门县建始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立说甚晚,又无其他文献佐证,殊难采信。
  荆门区位特殊,地势险要,古往今来一直是军事征战的要塞之地,交通往来的必经之地。明代张居正认为荆门得名于“荆郢门户”,南北、东西往来要冲。他在《荆门州题名记》中说:“(荆门)古称东南形势,荆、襄为吴楚上游,襄阳北距宛洛,荆州西控巴蜀,而荆门介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此文写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为张居正归隐家乡时应荆门知州戴君之请而写。
  民间传说荆门就是“荆州北门”,其时也甚有时日。宋代《舆地纪胜》引张栻《鼓角楼记》说:“峰峦对峙,厥状如门,故曰荆门。说者为荆州之北门也”。张居正也说:“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鄙本是周代与都相对的地方行政区划名,张居正是以鄙代指荆门州,说荆门是荆州北邻的行政单位。荆门自汉初设县以后就一直是独立的行政区划,即使为荆州领辖也大多如此。自五代高氏置军(州级)以后,其行政隶属基本与荆州无关(偶有分合),二地行政级别大致相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荆州与荆门历史上虽有分合,唇齿相依,但并不以荆门为“北门”,“北门”之说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
  古代文献也有记载荆门得名于“荆楚门户”的。自唐代荆门设县置关以后,尤其是宋代,荆门控扼南北往来的雄关漫道、要塞关卡,军事交通地位越来越重要起来,这在当时的文献中有大量记录。《太平寰宇记》:“(荆门军)荆襄州之要津”。朱震《惠泉诗序》:“荆门控扼要冲,冠盖旁午于道”。满中行《荆门军记》:“西控巴峡,扼其咽喉,东连鄢郢,为之襟带,信荆楚之门户,襄汉之藩垣。”等等。
  荆门在宋代处于“次边之地”,抗金、抗元前沿,区位极其重要。但宋代同时称“荆楚门户”的还有襄阳和宜昌,并不为荆门专有,而且荆门县名出现在唐代,“荆郢门户”、“荆楚门户”之类说法出现在较晚的宋代、明代,显然都只是后人对荆门重要区位的美称,而不是得名的真正原因。
  清《湖北通志》和《荆门州志》认为,荆门得名因境内有荆门山,惜未能指明出处,以致出现了其他各种不同说法。笔者在撰写《说荆门山》一文时考订出一条佚文,即《新唐书》所载:“荆州有荆门县,以荆门山名”。 这是目前关于荆门得名最早的文献记录。《新唐书》是欧阳修主持修编的唐朝官史,名列二十四史之一,且与荆门得名时间非常接近,其权威性无容置疑。因《新唐书》在传承过程中相关内容佚失,故后人难知其详。从古代行政区划得名习惯、规律看,以境内名山取名符合当时原则,而以喻义取名一般出现在元朝以后。
  荆门得名的荆门山在什么地方?有文献主张荆门山在今荆门南城区虎牙关西北侧,即今天鹅湖西山峰。笔者认为荆门山在荆襄古道旁,荆门城北一带,即唐代荆门县城附近。因为唐代荆门县城在今荆门城北子陵上泉岗或石桥驿象河一带,宋代荆门建城在今市区,已非一地,故后人不明就里,以今山坐实其地,此误会迄今也有数百年了。
  关于荆门山的得名,清《湖北通志》认为荆门山像门,“峰峦对峙,上合下开,厥状如门”,故称荆门。清乾隆《荆门州志》认为荆门、虎牙两座山“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笔者认为,荆门因荆门山似门状而得名无疑,应该有两座山,《宋史·地理志》记载:“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