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花台山的渊源

时间:2013-12-13 15:31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冯启明    点击:

      在《京山县志》(光绪八年版)的《宋淳熙(1174——1180)富水郡志京山舆图》上,标明曹武镇地名有四处,曰曹武铺、归德寺、禅房院、石激院。其中曹武铺、归德寺其名至今未变,而“石激院”、“禅房院”则变易矣,即今之“石桥铺”、“花台山”。那么关于“花台山”有哪些故事呢?
  县志在介绍京山之“山”时,将今之花台山列出专条,曰“禅房山,县东四十里,其上故有禅房院,宋程祁尝游之。上有诗,以唐诗‘禅房花木深’为韵。今废。”这段话将今花台山的方位、名源与人文历史介绍得简略精当。
  禅房山因禅房而得名,禅房即佛院,僧尼静坐默念佛经之所。而“禅房”之名又来自唐诗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五言律诗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
  禅房院何时冷落的呢?没有相关记载,可能跟当时禅房山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关。程祁在《宿禅房院》诗中说:“山庵极迴互,禅房深晦藏……好鸟时孤啭,幽兰静亦香”,让人浮想联翩。大约900年前,禅房山(今花台山)地区应是一个“树撼藤缠,浅黛浓荫”的苍然之地。而现在的花台山,除山脚部分有人工植造的树林外,其他大部分山体,都是“清高碧瘦”。
  在《京山县志》(光绪八年版)之《明安陆志京山县治图》上,禅房山更名为“四老顶”了。据当地老人讲:明(朝)初时,有一江西道人,法号“了无大天”来此,看到禅房山顶之禅房院虽破落衰败,但石墙逶迤,特别是山巅一汪泓泉永不枯涸,决心在此重建道观,与毗邻之观音岩佛寺争一高下。观名“四老顶”。
  “四老顶”为何又变成了“花台山”的呢?这要追溯到发生于1843年兴起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了。大约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为了巩固天京(现南京),派胡以晃、赖汉英西征,夺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太平军信奉“中西合璧”的“拜上帝会”,并不看好道家、佛家,所经之地佛寺道观,在劫难免,故观音岩、四老顶遭至灭顶之灾。只因观音岩地势较低,信佛教之徒众多,故恢复了。而“四老顶”高悬半空,徒手攀登已属不易,别说重建恢复了,故任其自生自灭。
  “四老顶”不能恢复,而名字又陈旧老气,人们希望它有一个新造化,新的开始,能有一个鲜亮的名字,故地方缙绅宿儒聚而议之,终给出了一个好听又光亮的山名——“华(音花)庐山”, 华,继承始名“禅房山”之出语“花木深”之意;而“庐”,指顶如盖之田间草屋(供人劳作后小憩之所),花台山山体浑圆如锥,如巨大锅盖,取名“华庐”,十分形象贴切,于是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华庐”繁体字(那时没有简体)笔划多,难书写,给普及带来了难度,于是那些宿儒们又搜肠刮肚,引经据典:“华”可用“花”替之,“庐”不行,“台”可也。《尔雅·释诂》台:我也;又《诗经·大雅·行苇》“皇考台背”,台背,老大也。且资历长深,是这里群山之首,有资格担当老大,故流传下来了,人们以“花台山”称之至今。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