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虞集和《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

时间:2009-02-17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陆夫子塑像

  荆门有一座神圣的祠堂,她就是著名的陆文安公祠,也叫陆夫子祠,是为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荆门知军陆九渊而建。祠中有一块石碑,碑文《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由虞集于660多年前写成。虞集是我国元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是朱学传人,但他能破除门户之见,对陆九渊心学颇具研究,并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全文博大精深,光彩照人,是象山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促进象山文化建设和推动陆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A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四川仁寿)。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是朱学传人。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 他游大都(今北京),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后升任国子助教。元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凡八百帙,其功居多。后因劳累致眼疾,又为大臣妒忌,惠宗即位后,他谢病回乡。至正八年(1348)逝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文靖。虞集一生,奋发有为,劳绩卓著,赋诗千首,为文万篇,素负文名。文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为一代所宗”。身后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传世。《元史》有传。

  虞集是元代延祐(1314~1321)、至顺(1330~1332)年间最为著名的文臣之一,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是一位通达的理学家。他作为朱学传人,能摒弃门户之见,对程朱以外的其他理学派别和儒家以外的诸家学说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客观上却顺应并体现了元代文化思潮的发展趋势,并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集之学术归纳起来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他有回归传统儒学的倾向;第二,有兼融各家的倾向;第三,受张载影响较深。虞集学术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他的思想——他在学术上回归传统儒学,倡导复古,具体表现为理性、中和、雅正、世用;兼融各家的学术特点,使他的文学思想既不同于宋以来理学家的言论,也不同于文章家的观点,而是两者的融合;他以气运论文,又主张克治血气,归于平和,这都与张载的影响有关。

  正是在这样的外部历史背景和个人学术思想的相互作用下,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章《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以下简称《祠堂记》)便在朱学传人虞集的笔下而诞生。

B

  虞集的《祠堂记》汪洋浩瀚,平实切密,全篇1100多字,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光芒四射。

  《祠堂记》所述内容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作为一篇文章,要镌于石,文字不可能太长,虞集只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扼要地对陆学进行阐释,以求准确、鲜明。应该说他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好,扼要地阐释了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先立其大者”。虞集的文章讲到:“有得乎孟氏‘先立其大者’之一语而恢弘之”。“先立乎其大者”为孟子原话,提出人有大体与小体的区分,小体是感觉欲望的官能,只求小体的满足,会使人不思想,易迷失,故人须“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使心灵扩大,不被利欲所控制。经陆九渊予以继承和发展后,成为陆九渊学说的基本观点。他主张一切从“发明本心”开端,“先立其大者”,而后才使之博览。在陆九渊看来,一旦“先立其大者”,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人可以成为“天地之心”的“主宰者”。通过教育,让学者自立自得,树立远大的重道义的志向或目标,摒弃卑小的好利禄的志向或目标,这便是先立乎其大者。他的这种强调自立自得、先立乎其大者的思想,重视启发学生学习主动自觉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进取奋斗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个观点,“人同此心”。这是陆九渊“心学”的核心。在本体上,象山先生主张“心即理”。陆九渊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陆九渊所说的“此心”“此理”,乃是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来指示本体的。“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学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心学”,实由“心即理”命题来完成的。

  第三个观点,“自立”。强调道德主体性的作用和运用,也就是道德本体之用。“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悌,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 陆九渊在这里告诉学者,作为一个人,本心自有明德,学者更应先明己德,然后推其明以及天下,不必旁骛外索,作无益之求。自立者亦需自重,不能随人脚后,学人模样,迷失自我。

C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虞集《祠堂记》精读之后,它对于象山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便凸现在读者面前了。笔者体会,这种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为荆门的象山文化建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是象山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家都知道,陆九渊是我国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1193年1月18日)在荆门积劳成疾死于任上的。“及死之日,郡属棺敛竭诚,哭哀甚。吏民哭奠,充塞衢道,各有辞以叙陈痛恋之情。” 荆门父老代表李敛致悼词说:“我民将子子孙孙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以至于无穷也。” 陆九渊灵柩虽然离开了荆门,但他治理荆门的政绩和思想道德仍然留存,成为荆门一大精神财富。荆门人民将象山先生生前主持修筑的荆门城称为“陆公城”。将他生前的讲学地——蒙山,更名为“象山”。这种以人名作山名的纪念方式,在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二)在陆学处于艰难时刻,《祠堂记》大胆地肯定陆学地位,赞同陆学观点,有力地推动了陆学的发展,为以后不久形成的“陆(象山)王(阳明)心学”起到了很好的张目、铺垫作用。陆九渊去世后不久,“庆元党禁”攻“伪学”,包括陆学在内的整个“道学”均遭到严重的打击和迫害。朱熹曾告诫陆门弟子说:“象山闻说是君开,云水参天瀑响雷。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规劝陆学弟子继承乃师遗志,坚守山头,办好象山书院,不可轻易下山,以免遭受迫害。再往后,在南宋后期陆学逐渐衰落,至元代更加消沉,但还是有若断若续的传承人,其中以刘薰、陈苑、赵偕为代表。特别是到朱学开始成为官学以后,陆学发展更加处于艰难时期。但是,陆学并没有因此而衰竭。一方面,陆学传人努力拼搏,寻找出路,振兴陆学;另一方面,有许多朱学传人兼取陆学的思想,有的还由朱入陆,使陆学藉朱学得以薪传。虞集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祠堂记》在这个时候发表,既大胆地肯定了陆学地位,又宣扬了陆学主要观点,而且出自朱学传人的笔下,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震动,无疑给了陆学界以极大的鼓舞,为陆学的振兴与创新奠定了好的基础,对陆学的继承者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开启作用。

  (三)它强调地方要挖掘优秀的历史人文资源,做到古为今用。这是给后人的极大启示,任何社会都适用,在当前尤为重要。

  《祠堂记》中有多处说到地方要挖掘优秀的历史人文资源,做到古为今用。如:“盖其人皆可用焉”、“ 岂胜君子善治之遐思哉”、“俾择地而祠之,庶乎其有感发也”、“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陆氏之祠,非徒为观美要誉而已也”、“以辅神明之治”等等,虞集先生这些言论之所以反复强调,说明借鉴历史的重要性。同时,我领会字里行间也隐含着一点批评。就是像陆九渊这样一位历史名人,逝世后长达153年时间里竟没有人为他修建一座永久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这其中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观上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由此本人深深体会到:一个地方如能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秀历史人文资源,弘扬历史名人精神,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营造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祠堂记》给后人的启示,古今中外概莫例外,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