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群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荆艺荟萃 > 群众文化

潮升艺术团 从农村“包围”城市

时间:2005-10-24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天滋 芳芳 刘旭莲 江春华/文 宁新生/图
   
    重阳日,秋收夜,红扇舞起来,快板敲起来;星光下,田野上,掌声响起来,村民乐起来。10月11日晚,天刚刚擦黑,东宝区牌楼镇长岗村的村民们就带着自家的小板凳,到米厂空地上抢了位置,原来这里将上演一场由该村村民自编自演的晚会。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附近几个乡镇的农民们也成群结队地赶来了,不一会,这里已聚集了近千人。晚上7时许,好戏终于上台了,方言版幽默小品《圆梦》、舞蹈《快乐恰恰恰》、快板《丑角》等节目赢得村民们的热烈掌声,村民的欢笑声不时爆发在空旷的田野里。       
    给大家带来欢笑的农民就是牌楼潮升民间艺术团的成员们,他们从艰辛学艺,到艰难组团,再到扩展市场,一路摸索地向我们走来,并闯出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他们自己则成了当地群众眼里的明星。
    
    一、痴迷音乐,甘沉“乐海”苦作舟
                                                               
    潮升民间艺术团团长蔡学胜,艺术团的成立、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他的努力,而他对此的总结则是:“我爱好音乐,我是在圆我自己的音乐梦。”
    蔡学胜是长岗村六组人,是个典型的音乐爱好者,当时乡里流行吹唢呐,尚在读初中的蔡学胜羡慕得不得了,决定拜师学艺。1979年腊月26号晚,他来到同村一位老先生家,表明了自己想学唢呐的心愿,老先生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如果在明天上午之前你学会了换气,我就教你吹曲子,否则免谈。”
    蔡学胜一口答应了下来,回家后立即找来一根细竹筒和一碗水,认真地学起了循环换气,练了一晚上终于学会了,看他如此勤奋而有天赋,老先生决定收下他这个徒弟。那个时候,学唢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师徒都不懂乐理知识,老师得手把手地教,学生则得模仿着学,好在蔡学胜天赋不错,只用了三天时间,他就学会了吹曲子。正月初四那天,蔡学胜的老师结婚,他赶去吹唢呐助兴,着实让老师惊喜了一回。
    1986年,蔡学胜又跟着一位河南老师学吹笙,从此又多了一门手艺。蔡学胜是个爱热闹的人,农闲的时候,他喜欢在自家门前搭台唱戏,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聚在一起玩。
    1992年,蔡学胜决定成立自己的管乐队,他骑着自行车到周边乡镇去找音乐精英,经过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李兴权等5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人是有了,可没乐器、不识谱、没资金的现实问题又让他们为难起来,好在李兴权从家里凑出了3000元钱给大家买回了单簧管、萨克斯等乐器,蔡学胜又请来市艺术剧院的黄占海老师到村里辅导,教他们学乐理、学管乐。在学习的过程中,成员们经常为资金不足、乐理太难等困难所吓倒,有人想放弃,蔡学胜就去做思想工作,并带头克服困难,鼓励大家坚定信念。记得在学习吹小号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下嘴唇薄的人才能学。蔡学胜的嘴皮较厚,按理说不适合吹小号,但他却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结果嘴巴吹破了,血从小号中流了出来,可他没有放弃,最终把这门课程拿了下来。以身示范的效果果然不错,成员们都定下心来学管乐,一个月后,大家都成了吹拉弹唱的多面手,虽然专业水平不高,但为乡亲们捧个热闹还是绰绰有余的。                   
    乐队的名气渐渐大了,这以后,凡是村里有婚丧嫁娶的事情,当事人都会请蔡学胜的乐队去搞些活动。为了锻炼队员的胆量,蔡学胜还经常带着他们参加各种文艺汇演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1992年10月,在荆门首届农家乐杯比赛上,管乐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1997年,蔡学胜正式将乐队取名为潮升乐队,在当地及当阳、南漳等地都颇有名气。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乐队的发展离不开本地政府、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就连田野欢乐晚会也是由长岗村村委会、长岗吴军泡沫厂和长岗志豪石膏制品有限公司共同赞助的,可以说,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蔡学胜说
    潮升艺术团从起步之时就不断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么多年来,不管是建管乐队,还是开发表演节目,牌楼镇文化站的站长始终如一的支持、鼓励着蔡学胜,并无偿地为他们提供专业性的指导。近年来,牌楼镇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仅以来龙村为龙头建立了有电视机、有图书室、有体育设施的文化活动阵地,还培植了蔡学胜等四家文化中心户,并对镇上现有的3支文艺队伍进行指导、引导和服务,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上级领导的重视,乡亲父老的支持,都让潮升民间艺术团的成员们心里热乎乎的,所以他们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镇上举办文艺活动,他们都会义务演出,为群众送上精彩的节目。
    在演出之外,蔡学胜还十分注重挖掘整理历史遗留的乡土文化,在乡间穿梭的时候,他发现皮影戏、地方戏、古装戏,还有抬花轿、踩高跷等民间绝活渐渐失传,便下定决心取经,他甚至想让成员们踩着高跷唱歌,让群众又能看到久违的传统戏。 
   “只有融入乡土文化,艺术团才有自己的民间特色,才能受到更多群众的欢迎,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蔡学胜朴实地说道。
            
    三、挖掘潜力,从农村走向城市
    
    2001年,潮升乐队的规模扩大了,人数也由最初的6人变成了20多人,经过集体研究,乐队决定将舞蹈、快板等节目搬上舞台,这一“变革”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2003年,潮升乐队又更名为潮升民间艺术团,成员也增加到30多位,其中大多数都是爱好音乐的长岗村村民。有一次,艺术团的成员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反映农村新变化的幽默小品《逛新城》,感觉十分有趣,便萌生了演小品的念头。没有专业的编剧人员,大家就发挥集体智慧,将歌词改写为本地版的,加上方言,又唱又说,趣味性十足;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演员们都跟着电视学。14天过去了,地方版的小品《逛新城》出炉了,没想到一上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后,小品就成了艺术团的必演节目,刚开始他们找不到好的题材,演来演去总是那两个节目,时间一长,群众就不满意了,为了让节目保持新鲜感,他们想了两个办法,一是根据现实生活编一些有趣的剧本,二是将电视上的节目进行翻版,只是语言和背景都被本地化了。就这样,原滋原味的小品渐渐成为晚会的重头戏。
    2004年,潮升民间艺术团的装备逐渐齐全,乐器、灯光、演员和舞台一一具备,这就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于是,他们抓住机会打入城市,一些大型的超市和商场开业,他们会去助兴;社区举办纳凉晚会,他们去帮忙组织舞台和灯光,他们那充满田野气息的纯朴表演总是让观众流连忘返。
    “一些老板看我们的演出很有观众缘,就会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做活动的时候就直接找到了我们。9月份以来,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到城里去演出,一个月都能接十几场演出,现在团里的资金已周转过来了,收入也不错。”蔡学胜告诉记者。
    从农村走向城市,用乡村艺术包围城市,潮升民间艺术团为农村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

                     来源:《荆门日报》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