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荆城往事(十一)

时间:2023-11-22 16:22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张保民    点击:

十一、东宝山上有石油,西宝山上有石头,烧柴要过海慧沟
初到荆城,最让我好奇和心动的是周边郁郁葱葱的青山。
说实在的,与我之后在国内外所见到的那些名山大川相比,荆城的山只能算是小丘陵,但在那时对出生在后港水乡,看惯了碧水连天景色的我来讲就是高山峻岭了。尤其是东面山顶高耸的宝塔,庄严而神秘,心里就思量着什么时候能爬上去看看才好。
那时候城区周边的山体植被茂密,四季葱茏,镇上的房子都不高,四周的山景可以一览无遗。小镇居民每天伴着东宝山的日出而作,西宝山的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静而安逸。
荆城因山而兴,得山之利,千古亦然。大山给荆城人最无私的奉献便是那取之不尽的柴草、野果和石头。早先,小镇居民的烧柴基本来自周边山上的茅草,或者是往西穿过海慧沟进到深山里砍伐杂灌,称作“枝枝柴”,比茅草要好用得多。或者直接砍下栗树,锯成几十公分长短的,用斧子劈开叫作劈柴,那是最好的烧材了。到了夏季,山上的野果如山栆、葡萄、山楂、糖李子等琳琅满目,镇上的大人小孩会一窝蜂地上山一篮一篮地采摘回来消暑解馋。
小时候我们学习的压力远没现在的孩子那么大,课外作业很少,放了学就自由自在玩耍去了。那时,学校几乎都是上半天课,下午有大把时间去自由支配。所以小镇上十来岁的孩子很多会在放学后三三两两相邀上山砍柴或摘野果,好多人家屋后的场子上都堆着高高的柴草垛,谁家堆得多就说明谁的孩子勤快,让人羡慕。对孩子们来讲,砍柴既帮衬了家里,强健了体魄,又在嬉笑打闹之间让团队精神和自理能力悄然提升,所以山里不啻天堂,有着无穷的魅力。
1971年,在宝塔山东面建起了炼油厂,建厂之初有一种被称作“渣油”的东西,如奶酪一般,大片大片地像堰塘一样露天囤积着。不知什么人最先发现可以用它来烧火,易点燃火又大,于是小镇的人们一窝蜂翻山越岭到那里成桶成担地挑回家来当柴烧。不知为什么当时好像也没人来管,以致在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还带着我们学生去挑“渣油”回来供学校食堂用。不过很快大家就尝到了烧“渣油”的恶果——空气中到处都飘落着黑色的油烟团,家里的衣物都不能晾晒在外面,烧火的人一顿饭做下来,鼻子里都是黑黑的脏东西。渐渐地大家都不再烧那东西了。从那以后镇上砍柴烧的人家越来越少,神奇的液化气开始让所有的人家着迷,想方设法都要弄个供气本和两个周转气瓶,液化气站的员工一下子让人眼热起来。
荆城山上石头是一种含钙很高的石灰岩,容易剖解,是很好的墙体材料,所以荆城早期的民居很多是石质的。
最初荆城采石的场子只有海慧沟那里一个。每天都有人在那里开山炸石,再用大锤分解成大致规范的石块,整整齐齐地码成堆,买卖的时候都是用尺子一量,以方论价。那些破碎的小石头不能砌墙了,就有许多大妈在现场用小锤子敲打成大小不等的石子儿,用来做砌墙的填料,也是成方地买卖,很俏。
在城区炸石很危险,我们在龙泉中学上学时,每天上午都能准时听到放炮的声音。有时候放炮的师傅装多了药,那炮声像炸雷一样,传出很远很远,我们在教室都能感觉到大地在震动。甚至偶尔还会有石子儿飞落到校区来,还好,一直没听说砸到过人。但是,在采石场,有一年听说山上的巨石滚下来砸中了一个在那里锤石子儿的大妈,家就在我们每天上学的路上,听得我们心里瘆得慌。
1969年,在小镇的南郊建起了一座水泥厂,归荆州地区管,那是荆城当时规模最大也是规格最高的一家工厂,直到1998年市政府才将它拆除,建成了荆城第一座以天鹅命名的城市广场。荆州水泥厂建起两年后,在荆城北郊又建成了一座更大规模的水泥厂,以330命名,是专为葛洲坝、三峡大坝生产特种水泥的厂家。在很长一段时间,330水泥厂都是荆城的一张名片,让荆门人感到很自豪,在对外宣传荆门时常常会加上这么一句:三峡大坝的水泥都是我们那里生产的。
水泥厂开建带来了山体的破坏,到1980年代后,城区西北的山体因大量开山炸石而千疮百孔,头顶湛蓝清澈的天空也渐渐消失,一个特有的称谓——“光辉(灰)的城市”应运而生,很长一段时间让市民和政府都伤透了脑筋。
曾经,荆城孩子们流传过一首童谣:荆门东西两座山,东宝山上有石油,西宝山上有石头,砍柴要过海慧沟。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