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长湖渡口

时间:2023-08-09 14:48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李方贵    点击:

 
我的长湖我唱歌,我唱罢了你来和。
东边日出西边雨,不见夕阳不收歌。
一年四季,风霜雪雨,南来北往的过客常在长湖渡口等待,等待出发,或者等待归家。他们说自己村里的故事,唱长湖渔歌,使渡口成为一道风景线,让每一次等待都充满美好。
那时候,我们从毛李镇到后港镇要经过两条河。毛李镇至后港镇凤凰村,湖面大约宽1500米,后港镇东湖村至后港集镇,湖面大约宽1000米,两条河票价都是五分钱。渡船是对开的,摆渡人是两边的师傅,渡口摆渡是集体的副业,收入归集体所有。摆渡人也是集体安排的,两个人轮换。我的记忆中,毛李渡口是毛李镇毛李村的朱师傅,后港镇那边是凤凰村的黄师傅。那个年代的湖泊湖汊,多为渡船摆渡过河。长湖实际上是一条河,但从毛李到后港要过两次河。长湖在毛李与后港之间甩了一个大湾,将一条河俨然分成了两条河。渡口四个,过河费都是5分,后来涨到8分、1角,再后来2角、5角。
长湖风景如画,渡口更是一幅风俗画:一群群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拎着包打着伞说说笑笑。拎着鸡鸭、鸡蛋的,是到河对岸去赶集,或者走亲戚、给朋友贺喜的。扛着农具的,往往是跟对岸的乡亲换工。也有提竹箱、皮箱,或者背背篓、行李的,他们要到更远的远方。
渡口客人南来北往,不一样的人讲述不一样的故事,故事曲折不一,但一样精彩动人。
渡船用的帆都是纯土布,有的帆补了又补,沉甸甸的。渡船定员一般在8人,有时候人比较多就得超载,装到十七八人是常事,甚至超过二十人。有时候,过渡的人只有三五个,那就是非常惬意的事情。这时,有的人便坐到船头或船尾,欣赏清澈见底的长湖水,湖底水草丛生,鱼翔其间,美不胜收。有的人跟老艄公谈天说地。老艄公接触过的人多,听说的事多,称为消息灵通人士。老艄公还时不时讲几个笑话,逗船上乘客一乐。乘客谈笑风生,开心自在。
老艄公是渡口的灵魂人物,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毛李渡口的老艄公朱师傅,瘦精瘦精的,见人笑眯眯,满手老茧,额上布满了皱纹。
陪客人等过渡,是摆渡人的基本功夫。一个人两个人,摆渡人是不开船的,要等5分钟10分钟,有时甚至半个小时。期间有人催开船,朱师傅总是笑眯眯说,你看那边又来了3人。他需要计算劳动成本,人多人少都是一趟,人少了跑一趟不划算。他陪客人等渡船打发时间,就是跟你讲故事,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八仙降妖、鸡毛蒜皮等,无所不有。
老艄公将渡船上的桅杆竖起来以后,就把风帆扯上去。老艄公根据风的方向大小,来确定风帆上升的高度,管他东西南北风都能运用自如。毛李到后港是东西走向,无论起北风或者南风,老艄公都能够借助风力摆渡。行船讲究帆、舵和桨的密切配合,除了迎风需要驾桨,一般都是借助风帆之力,把舵掌稳了,渡船就能够破浪前进。
长湖渡口的摆渡人辛苦,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风霜雨雪,从无间断。
我生在长湖边,喝着长湖水长大,在后港中学读了两年半高中,经长湖渡口来来去去,从毛李至后港过了多少次河,走了多少里路,摔了多少次跤已记不清了。后港中学就坐落在长湖边,学校厨房也在长湖边,同学每次帮厨淘米、洗菜都在长湖边,洗衣刷鞋等也在长湖边。长湖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记忆。
家在毛李的后港中学同学,一般半个月至一个月回一次家,背米、油和拿生活费。乘渡船要五分钱,为了心疼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我们返校时常步行到苗集的肖家桥,那里有一个木桥可以过河,然后走弯弯曲曲的小路回家。这个路程是过河的两倍长,需步行几个小时,到学校已是天黑。我们背着米袋子、油瓶子,如果遇到大雨天,就全成了“落汤鸡”。
而今,长湖上已是众桥横跨,渡船也已停业多年。过去的老木船,据说有的上了桐油就上趸了,有的做柴火烧了。
长湖渡口已经荒芜,渡船也已进入记忆深处,依然鲜活的,是清清长湖水和长湖渡口的故事与渔歌。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